网上股票配资申请 民众对不法贷款中介应始终绷紧警惕之弦

发布日期:2025-03-22 00:24    点击次数:147

网上股票配资申请 民众对不法贷款中介应始终绷紧警惕之弦

  近日,国家金监总局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对近期社交平台上出现的打着“债务重组”“债务优化”旗号的不法贷款中介信息,诱导消费者“借新还旧”或者申请高息过桥垫资等行为发布风险提示:广大群众应警惕不法中介诱导,认清“债务重组”的本质及其背后隐藏的风险,防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所谓不法贷款中介就是与合法贷款中介相对应而存在的专门从事贷款牵针引线的信贷“掮客”,它们没有正规金融牌照赤膊上阵,或与银行机构相关信贷管理人员相互勾结,不断挖坑和设计种种套路,实施从中小企业或贷款人身上以索取高额手续费为目的的非法金融行为。比如此次国家金监总局对“债务重组”“债务优化”的风险提示,就是不法贷款中介释放的让民众难以识辨真假的“烟幕弹”。

  事实上,近年来金融监管部门一直重视对不法贷款中介的整治,集中火力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比如2023年3月原银保监会就曾专门发布过《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对不法贷款中介进行了专项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需要信贷融资的人数较多,加上不少民众缺乏向正规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条件,受到不法贷款中介许诺“优惠”贷款条件的诱惑,不得已选择与其合作,使得不法贷款中介滋生的社会土壤难以被彻底铲除,依然变换马甲披着各种“合法”外衣招摇撞骗,在全国绝大部分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孽生为一支隐形的地下银行“信贷大军”,蒙蔽和坑害了不少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的民众,实为寄生在我国社会金融肌体上的一颗“毒瘤”。很明显,此时国家金监总局对不法贷款中介进行风险提示非常及时,也非常重要。

  不法贷款中介向民众牵线推介贷款,其动机和目的就为了收取高额息费,比如此次国家金监总局发布“债务重组”“债务优化”两类贷款信息,就反映出不法贷款中介通过推出“无抵押信用贷款”,协助贷款人办理相关手续促进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用于“置换”消费者原有贷款而收取高额手续费;或者以“养好征信”等名义,诱导消费者向其申请垫资,再帮消费者申请贷款偿还垫资,最终收取“吹头息”。很明显,这种行为对被其诱骗而落入“套路”的贷款企业(人)无疑将付出惨重的代价:轻则付出比正规金融机构高出几倍的高昂贷款成本,不仅不能真正缓解债务压力,还可能造成资金链断裂,陷入更大还款压力的困境;重则会使贷款企业(人)信息泄露,造成贷款企业(人)信息安全被侵害;最为危险的是,由于靠编造虚假理由或使用虚假证明材料包装欺骗贷款机构放贷,贷款到手后无法按正规用途使用贷款,既影响贷款人征信,更会使贷款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有可能会被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总之,不法贷款中介的存在,对银行正常的信贷行为、信贷秩序以及信贷成本等方面产生强烈的冲击,会不同程度地扭曲银行信贷行为,致使信贷秩序出现不同程度地混乱、信贷成本被成倍地拉升,使不少贷款企业(人)受尽高额手续费的盘剥乃至其他非法行为欺凌,还会引发或酿造不少刑事案件,对社会秩序稳定带来一定隐患。

  对此,广大民众在思想上应引起高度重视,时刻绷紧警惕之弦,认真领会国家金监总局发出的风险提示:一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消除贪图便宜心理,切勿相信陌生电话、短信、广告传单以及社交平台宣传所谓低利率、免担保抵押等虚假宣传和误导,避免陷入不法贷款中介精心设置的各种圈套;二要相信正规金融机构,提高对真假金融机构的识辨能力,想贷款或续贷应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并保证贷款用途合规,坚守诚信底线,避免贷款使用违约而造成贷款被提前收回,甚至承担诈骗贷款的法律责任;三要如同爱惜生命一样保护自身的信息安全,不轻易相信任何中介组织或个人,不把自己的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随意泄露给他人,避免给自身带来各种损失甚至是官司,遭遇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应注意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金融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报案。

  (作者系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网上股票配资申请